12月11日,为期3天的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暨国际地理标志产品交易博览会(下称知交会暨地博会)落下帷幕,但知识产权转化交易的热度在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攀升。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对全球科技集群的评价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居第2位;粤港、粤澳在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框架下累计开展合作项目410项;广东高价值发明专利数量、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知识产权地区发展指数连续多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第六届知交会暨地博会展示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知识产权正催生大湾区研发创新不断释放出“1+1+1>3”的协同效应。
科技成果 从“象牙塔”走向“大市场”
香港理工大学现场推介三维脊柱及肌骨超声成像和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广州国家实验室分享了其生物自动化装备项目通过优化技术转让付款模式等实现专利转化的典型案例……展会现场,一个个“走上货架”的科研成果、一件件产学研高效协同促进转化运用的成功案例,都是知识产权成果正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变的生动佐证。
广东171家高校院所完成9.9万件存量专利盘点,8.1万件专利在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存量专利基础库”登记入库。如何让这些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翻越从“实验室”到“大市场”的“死亡之谷”?在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李家玉看来,打通高校院所专利转化的高速通道需要从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三向发力:在需求侧常态化调研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盘活现有专利;在供给侧通过概念验证,提升高校院所专利质量;在服务侧培育高水平转化队伍、建设科创园区、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构建起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生态。
“成交,恭喜买家拍下专利包!”随着拍卖师“一锤定音”,来自节能环保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专利技术成果在展会现场成功拍卖。会期内还开展了成果展示、交流洽谈、圆桌讨论等多项“接地气”的活动,着力打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堵点、卡点。其中,广东省知识产权局与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等10家银行签署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山西、福建等省(区)联合开展跨区域专利对接转化活动、加强区域知识产权交流协作。
创新服务 从“供给式”转为“需求式”
记者在此次知交会暨地博会知识产权服务展示区走访发现,数十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咨询服务站点精准对接创新主体的保护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为参会主体提供涵盖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合规管理等多方位的知识产权服务。
资金问题是科创型企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深圳市知识产权金融协会副秘书长郭亮告诉记者,协会积极发挥“知识产权+产业+金融”的跨界融通作用,以“123”服务体系打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即建设运营“深圳市知识产权金融公共服务平台”1个平台,集聚金融资源和专业服务资源两类资源,破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估值难、处置难、推广难3个困境。相关案例成功入选2023年深圳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首批典型案例。
“下一步,协会将通过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工具,更好助力企业将‘知产’变为‘资产’,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生态。”郭亮表示。
乡村振兴 由“帮扶式”变成“输血式”
如何以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助力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知识产权助力“百千万工程”专区给出的答案是“专利技术强农、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该专区展出了来自广东45家农业科技、农产品食品深加工、种养殖企业的近80款特色帮扶农产品和农机设备新品,集中发布了一批科技工作者携带专利技术、商标品牌、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成果“入县进镇”的典型案例,开展了“县长发布”“百校助百县”等系列活动,让观众们现场感受到知识产权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澎湃潜能。
“这款‘冻眠荔枝’口感和新鲜荔枝基本一样,在哪里可以买?”展会期间,广州鲜汇冷冻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荔口福”的“冻眠荔枝”产品吸引了一波接一波的观众前来试吃、咨询。“我们和华南农业大学共同研发的液氮超低温冷冻锁鲜技术,能够能够高度还原新鲜荔枝风味和口感,冻眠保鲜期达18个月,为种植户们解决了荔枝短期供应过剩、周年供应不足的难题。目前,公司在相关技术领域拥有授权专利4件。”“荔口福”展位负责人丘兆瀚告诉记者。
创新潮涌大湾区,连续举办6届的知交会暨地博会正逐渐成为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交流合作的一张“金名片”。让我们共同期待“永不落幕”的知交会暨地博会演绎更多精彩故事。(记者 薛佩雯)
来源: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