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萌动。全国两会期间,会场内,代表委员聚焦“三农”话题展开热议;会场外,农民群众在广袤的田野中挥洒汗水。专利技术强农、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非遗技艺助农的“好戏”在这个春天里轮番上演,奏响知识产权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交响曲”。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前不久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此进程中,知识产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专利带动农产品“增值”,还体现在商标和地理标志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的成效上。我国要想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还需在全面提升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水平下大力气,推动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澎湃活力。
加快修订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着力解决种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增强对民族文化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针对民族品牌商标在海外被抢注事件,积极协助权利人进行维权;加大推行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与推广,让家乡“土特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优化针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措施,将非遗传承与教育相结合,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层次,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非遗传承的事业中……代表委员们提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一件件有关“三农”的建议提案深入知识产权方方面面,勾勒出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场景。
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会场内代表委员们关于乡村振兴的“好声音”余音绕梁,与田野间辛勤耕耘的身影相呼相应,融汇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动人篇章,在希望的春天里书写出共同富裕的崭新答卷。(川页)
来源: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