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新闻资讯
首页> 行业资讯 > 第一动力,引领经济发展
第一动力,引领经济发展
2017-10-31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关键词:第一动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地位更重要

  “十九大报告把创新放在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样一个定位,是对创新作用的进一步肯定和强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说。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需要新的需求拉动,也需要科技创新的带动。未来如果仍然依靠他人的新知识来推动科技发展,自己不去创新,就很难摆脱处处跟跑的局面。可以说科技创新在我国未来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支撑,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意味着创新的地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中得到进一步强化,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最迫切的是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这一要求有利于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让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的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说。

  “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周忠和建议,今后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稳定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工作者创造更为宽松和良好的创新环境。(人民日报 记者 吴月辉)

  关键词:应用基础研究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科研内涵再定义

  应用基础研究是指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它为重大、关键技术解决共性的基础科学问题。“过去,我国追踪、模仿式的研究多,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成果少,而要成为科技强国,就需要有标志性的突破,引领全球的技术创新。”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刘静说,“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是对我国科研内涵的重新定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刘静说,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往往源于前沿、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当前,世界科技正处于革命性变革的前夜,加强对科技与产业前沿的研究,对未来在科技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至关重要。

  “应用基础研究不是简单的基础研究应用,而应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产业重大应用场景的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之源、产业发展之本。”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肖尤丹说,“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打破以往技术‘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循环,提高面向战略应用的基础研究能力。”

  肖尤丹认为,将应用基础研究作为基础研究的关键组成,是符合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情的战略举措。加强应用基础研究需要观念的转变和制度的保障。他建议,落实十九大精神,相关部门应当更加精准地支持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区分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有必要改变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一刀切式的划分和评价。

  “强调应用基础研究,还应将其与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区别开来。同时,避免国立科研机构和大学的重复布局和过度竞争,解决两者在基础研究方面长期存在的功能交叉和定位冲突问题。”肖尤丹说。他建议,大学、国立科研机构和市场化创新主体,应当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新要求,尽快明确机构战略定位,围绕强化基础研究基本要求,创新体制机制,补足制度短板,提高实施战略目标的资源配置、人力供给等能力。(人民日报 记者 喻思南)

  关键词:技术创新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研经济深对接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表示,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产学研要“深度融合”。“强调‘深度融合’,主要考虑的是目前大多数情况下融合度不高,合作解决问题的深度不够,合作共赢的黏合力不强。这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历史短、源头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还不明显、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所造成的。”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这一表述是为了破解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的“痼疾”,将国家的战略需求、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持续转化为科技创新任务,将科技创新成果持续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实现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表示,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的创新能力最为关键。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创造财富、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靠企业来实现的。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天然也有创新的本能。因此,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要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能政府指挥企业创新,要让市场来引导、竞争来倒逼企业创新。”胡志坚说,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做的是不断完善创新环境,营造一个公平有序反垄断的市场;同时发挥整个科技资源的效用,实现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的深度融合,建立起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还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破科技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发挥好科技金融和中介组织的作用,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管道。(人民日报 记者 冯华)

  关键词:基础研究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强化背后是投入

  “基础研究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基石。跟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较大。要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就要加强和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说。

  王贻芳表示,科技发达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一般都在15%—20%左右,而我们现在只有5%。应该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提高到10%。此外,经费投入不应该只是中央政府的事情,地方政府也应该积极参与。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说,加强基础研究,增加重大引领性原创成果的产出,一是要对基础研究保持持续稳定的投入。在投入方向和分配上,也不能忽视对小团队、小规模基础研究的投入。二是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此外,还要重视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说,从长远看,要特别关注如何能够加强科技创新的后劲,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转变。为实现这一点,应该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加大投入和战略研究,同时还必须采取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非常重要,今后应继续加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而且这些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应当向全世界开放,不应只是由中国科学家来使用,这样我们的基础研究才有希望做到世界领先。”中科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建议。(人民日报 记者 吴月辉)

  关键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独唱”变“合唱”

  “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要坚持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双轮驱动,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要不断完善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进程中同步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现代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表示,近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基本成型,面向未来的科技体制机制主体架构基本确立,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科技评价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改革等方面。

  “以科技评价改革为例,我们实行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三评’改革不断深化,奖励制度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这些都有助于创新人才要素的流动,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胡志坚说。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相比,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科技体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万劲波说,“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关系不够匹配,要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变创新的‘独唱’为‘合唱’”。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建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后续完善措施要尽快跟上,在运行中不断总结、完善;同时进一步体现科技创新活动的特殊性,给科研人员松绑;还要加快建立健康的科研价值导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的中间环节支持和中试平台建设等。(人民日报 记者 冯华)

  关键词:知识产权

  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强化”二字不寻常

  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司长张志成认为,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从“加强”到“强化”,说明中央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贯重视,也对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强化”保护就是要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这是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的新命题、新定位,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知识产权工作的新任务、新使命,将长期指导知识产权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说。

  “创新驱动发展是时代大潮流、世界大趋势、本土大战略,而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战略配置、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组成员吴汉东说,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这既涉及制度创新,也关系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产业创新,要全面立体地理解其深刻内涵。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落实报告要求,要聚焦“强化”二字,系统谋划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各项工作,努力推动实现根本性转变。一要推动前沿科技领域创新,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努力推动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二要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各项工作,构建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从不断加强向全面从严转变。三要从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等方面着手,努力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从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提高产品供给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日报 记者 蒋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