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新闻资讯
首页> 行业资讯 > 浙江: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浙”样做(知识产权报)
浙江: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浙”样做(知识产权报)
2025-07-31

编者按

浙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在奋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浙江书写了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答卷”。7月28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各地知识产权局共同打造的知识产权系统新闻发布厅迎来第二场发布会,邀请浙江省知识产权有关部门一道展示这份知识产权工作的“浙江答卷”。

浙江省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数增长到15.4万家,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高水平创新型企业犹如“雨后春笋”;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连年攀升,连续4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优秀等次……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谢小云在知识产权系统新闻发布厅第二场发布会上介绍,20年前,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年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有力指导下,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知识产权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之路。

打造全面创新生态

创新活水在之江奔涌,浇灌出硕果累累的发展沃土。

发布会上,谢小云用“五个一”描绘“浙江实践”:绘制“一张图”,即高规格制定印发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意见,系统编制发展路线图;立好“一部法”,即颁布实施知识产权综合性地方法规《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全面加强法治保障;打通“一条链”,即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设立“一个奖”,即全国首个涵盖所有门类的省政府知识产权奖,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构建“一张网”,即建立省市县三级梯次递进的高价值专利培育网,涌现出一大批高价值专利产品。

截至2024年底,杭州市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2.8万件;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6460.5亿元,占GDP比重30.8%。连续3年位居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14位……近年来,杭州良好的创新生态备受瞩目。发布会上,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宦金元用一组组数据鲜明展示出杭州市通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筑牢创新生态保护屏障、推进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创新初创企业服务机制四方面工作,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作用,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浙江法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为打造创新生态和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

“浙江法院以执法办案为中心,全面提升审判质效;以严格保护为导向,全面加大保护力度,依法审理涉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典型案例,推动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以改革创新为重点,全面完善保护机制,连续4年与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召开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协同保护工作会议,共同出台《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实施意见》,强化数字赋能,建立在线协同保护机制。”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许惠春介绍。

释放转化运用动能

知识产权只有用起来,才能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动能”。浙江如何做到8777件专利“落地生金”,近1/10的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浙江着力以盘活专利富矿、激活数据要素、用活金融工具、打造鲜活IP“四个活”为着力点,推动知识产权强链兴企。当地将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作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重要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打通“四链”。

“我们畅通创新链,搭建‘专利鹊桥’供需匹配大模型,为企业‘牵线’1171次,并在全国首创专利公开实施制度,‘先免费试用、后按需付费’,降低企业使用专利门槛;培育服务链,实施‘金种子’计划,精准服务中小企业成长;支撑产业链,筑牢8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60个知识产权联盟和一批专利池‘基石’,发布全国首个专利池团体标准,为协同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激活市场链,布局6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基地,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推广平台。”谢小云介绍。

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浙江是数字经济大省,蕴藏着海量的数据资源。以杭州市为例,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规模,占全市GDP的28.8%。这些海量资源如何借助知识产权用起来、用得好?浙江自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以来,探索出一条激励数据创新、激活数据潜能的“浙江路径”。

“浙江率先将数据知识产权写入两部地方法规,为数据知识产权颁发‘身份证’,赋予登记证书作为数据集合持有的初步证明和流通交易、收益分配、权益保护的初步凭证,让数据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该项工作已吸引27个省(区、市)的企业登记2.2万件,数据活力加速显现。”谢小云介绍,浙江建成“数知通”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服务平台,打通8个全国性交易平台,入驻服务机构180家,建立“运用意向精准推送、服务资源及时对接、转化通道个性定制”的服务机制。目前已累计推送数据知识产权7006件,落地转化1126件,实现转化运用金额39.14亿元。

杭州某数据公司与韩国企业达成全国首例数据知识产权“出海”协议;舟山成立海洋大数据知识产权联盟,通过数据共享复用,撬动1亿多元“真金白银”……一批鲜活案例印证,浙江通过拓宽数据转化路径、塑造数据应用场景、筑牢数据权益保护防线等举措,让数据价值实现更充分、数据动能释放更强劲、数据权益保护更有力。

做强对外开放支撑

知识产权作为国际贸易的“标配”,企业走到哪里,知识产权就要支撑到哪里。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浙江以“三个更”,护航企业放心“出海”。首先是服务保障更优,实现工业产权领域三大服务体系保险全覆盖。其次是风险应对更强,建成9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19家海外工作站,2024年实现重点案件应对指导100%,为企业挽回损失超4亿元。最后是国际影响更大,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知识产权司法国际研讨会等重要活动接连在杭州举办,多国驻华知识产权官员到浙江考察知识产权工作。行政执法“浙江方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执法咨询委员会第17届会议上作专题介绍。

义乌作为全球重要的小商品集散中心,通过深化“一件事”改革、强化“一站式”保护、优化“一揽子”服务,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和对外开放增势赋能。

“依托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义乌分中心,我们设立迪拜、法兰克福海外知识产权服务指导站,健全纠纷预警、跟踪和应对机制,为品牌‘出海’提供‘一揽子’涉外知识产权服务,累计服务外贸主体2万余家次。拓展重点‘出海’企业海外商标抢注监测及应对工作,加大跨境电商、海外展会等领域维权援助力度,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节约应对成本超6000万元。创新推出跨境电商海外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推广‘临时禁令保险+维权援助’等特色产品,支持投保商家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进行合规风险监测,企业海外维权成本降低90%以上。”金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义乌市委副书记、市长温建飞介绍。

知识产权强,则企业兴、产业优、发展好。浙江系列举措不仅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打造了“典型样本”,也为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答卷”。我们期待,这份“浙江答卷”能予以更多地方参考,为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助力。(记者 王晶)

                                                                                                                                            来源:知识产权报